Search


貝多芬的心律不整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

貝多芬,一個聾啞德國作曲家...

  • Share this:


貝多芬的心律不整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

貝多芬,一個聾啞德國作曲家,將音樂從古典派轉型到浪漫派的時代,他的心律不整可能是造成音樂主流改變改變的原因。根據心臟病專家,醫學史學家,音樂學家和誰發表了他們的發現發表在雜誌上的觀點生物學和醫學。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喬爾•豪威爾,認為心臟不規則跳動,影響了他作曲的模式。

與華盛頓大學合作分析貝多芬的音樂中,他們發現在貝多芬著名作品的某些部分的節奏可能是基於他的心律不整。貝多芬有心律失常,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則的節奏。(心房顫動?病竇症候群?)

我們的思想和身體之間的協同作用,塑造了我們如何感受世界。在藝術和音樂的世界裡貝多芬皆是反映了眾多的人內心深處的經驗。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貝多芬不規則的心跳會導致他的節奏的潮起潮落,而且沿著同樣的模式譜出曲子。

在“Cavatina”“短曲”貝多芬的最後一個樂章有一個弦樂四重奏降B大調,於中段部分音節突然變得黑暗和悲哀。節奏把聽眾抽離音樂旋律,讓他們感受心律不規則的心跳引起的音律。貝多芬說,部分曲段應發揮“beklemmt,”( 德語的“痛苦”)轉換為“沉重的心情”。他從降C大調,轉變成迷惘的不平衡節奏。這種迷人的感情表露,讓貝多芬演奏時也哭泣了。

耳聾的貝多芬讓他對自己心律不整的心跳悸動,更為敏銳。

超乎常人的感官感覺,成就了他的藝術創作。

每次我聽貝多芬音樂時,播放的音量經常起伏不定,也帶動著內心的沉靜與奔騰相互交替,尤其在卡拉揚指揮演奏下,總擔心他手上的指揮棒會突然飛了出去。

這種氣勢或許是心律不整的影響,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躁鬱症表現。


By Alex Lin, MD. FACC, FCAPSC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這裡是心臟內科及重症專科醫師 林世崇的醫療筆記部落格,提供實用的臨床醫療資訊,歡迎分享!
View all posts